• 專題研究詖告--106年

淺談氣息的柔化 

2018.01.29
點閱數:3221
淺談氣息的柔化                              張志弘
(轉載自 中華崑崙仙宗道功研究會一零六年會刊)

壹、前言
一、嬰兒出生,純真自然,天真無邪,思想上無任何污染,肢體上柔軟可愛,與天地自然融合。後隨年齡之增長,思想遭受所處環境之污染,逐漸塑造不同之人格屬性,常因偏執、好爭、自是、自誇、爭強居上,驕傲自大,不識進退等,與初生之柔順中和等大異其趣,而自然與大道之隔閤愈來愈深,漸減低了天地對人之濡養功能,而漸趨滅亡。
二、修道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受外在環境之影響而孕育之自我偏執的觀念,改之不易,為破除此種日積月累造成之執著, 祖師教導修道者要效法水之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勉勵修道者要能不爭,守柔居下,如水之無我無欲,利益眾生,致能虛無清靜,身合萬物,藉此破除剛、盈之惡念。水雖至柔,因其仍屬有形,尚存罣礙, 祖師慈悲故再引入「氣」、「電能」,水乃有形、電能屬無形,故能馳騁於天下萬物,入於無間,效法道之原理原則,自然能無為而無所不為。
三、在實際修練上,眾人常不自覺墜入「剛」「壯」的陷阱中,故道功無法順利往上提升,亦難體會修練時的舒適感,若能氣息柔化,無論吐納、守竅或電能運行,均能感覺全身電麻,享受無比。基此,故以野人獻曝之心情撰寫本文供大家參考,不周之處尚多,敬請見諒。
貳、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一、專氣。為悍直之厲氣,厲氣在天能殺萬物,在人能害一身,果能易強暴為柔順,則厲氣化為和氣,如嬰兒渾元一氣,天真爛漫,和氣致祥,無知無欲,學近道矣。
二、 恩師指示煉長生六字訣,不叫有聲音,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心平氣和,要煉得這個氣,自己都要非常的和平,連一點剛氣都沒有!你要自己到純靜,這才有效力,就煉這個氣,煉得純靜,不是全出氣,就要煉這個樣,心裡越煉越善,跟你說:「你到了這個樣子,要什麼?有什麼!」
三、 恩師教導弟子們運用「返老還童」的方法,將意境由現在轉移至嬰兒時期,方法就是從現在逐年往回想,若有相片輔助,效果更佳,若真能進入嬰兒期之意境,則可感天真無邪,心無雜念,氣息柔順,毛孔開閤,自然與身外電能溝通。
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一、 恩師常勸弟子不要好高自大,就好比水之不處眾物之上,去高就下,行止無心,雖是卑污下賤之地,亦不擇地而流。弟子們若能謙退自處,寧曲己以全人,自然心柔似水,剛氣不存,氣息運行周身自然柔順祥和,內在光華自然湧現。
二、師兄姊中努力用功修道者不少,但遇服務、傳道工作時,常以自身修煉時間尚感不足,又如何能撥出空閒服務,服務師兄姊,服務眾生。此項工作,在繁忙的日常生活工作中確有其相對困難之處,且在服務過程中又常受人批評、挑剔,故不少師兄姊視服務為畏途。但如果心念一轉,本﹁無私﹂之心胸,任勞任怨的為眾人服務,就好比水一般處眾人之所惡,如此心智之成熟開啟,必較置身事外的苦修者要來的快且自然,本著謙和的心、包容的心,默默的奉獻,日久,心性之層次自然提升,與天地溝通的管道才能日漸通暢。
肆、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一、 恩師教導弟子們如何合天地、三光五星、明山靈泉、古木怪石、羞草野花、大海長江河流、名泉氣穴,說明了合的方法,用的關竅,但若在心理上不能遵照 祖師指示之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之心法,自不能提升相合之層次:
(一)挫銳之重點在收起驕矜之心,而改採尊敬、謙虛、請求之心。
(二)解紛旨在化解兩者相異之處,在異中求同,建立兩者電能溝通之橋樑。
(三)和光則在於調整雙方之頻率,將我的頻率調整與相合處之頻率一致,如此則無你我之分,他之電能自然傳遞至我處。
(四)同塵則在於兩者相合之後,更進層次的融合,此時想著兩者細胞亦完全融合一體,此乃真妙訣也。
二、關竅本身之陰陽生化,關竅間之陰陽生化,天地靈氣與本身能量之交泰生化,電能在體內運行,補充周身,皆應本﹁祥和﹂之心態,柔順和諧,不帶一絲剛氣。在本身周流之氣符合天地運行之理,自然可與天地生化之萬物融合為一。
伍、柔勝剛,弱勝強。
一、 祖師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恩師亦指示:「自高自大永無進境,聖賢皆無自大,粗暴皆是自高自空,心平氣和功力自增」、「要自己處處一個人要溫和、謙恭,事情才能達到最高」。
二、盈則剛,剛強易損,故修道者應謙遜自處,寧曲己以全人,自然心柔似水,剛氣不存,氣息運行周身自然柔順祥和,易與天地、日、月、星辰之能量結合獲益,若自盈、爭強則自行阻斷與自然能源融合為一之機。
三、 祖師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又 恩師指示:﹁希吾修道人將名利心改為修持心,將爭奪心改為退步心,當可成功﹂,故修道者應心如止水,避高就下,含光內照,自然處善地、避危境,與世無爭,日久心性之層次自然提升,與天地溝通之管道亦可日漸暢通。
陸、弱者道之用。
一、道之作用,雖是周通十方無所不至,但卻不能以強取勝,而以柔弱為主,因其柔弱才能﹁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在宇宙間所發揮之一切作用,無一不是在柔弱中表現。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宇宙之外,大氣至弱,雖弱而能包舉天地,內而能生長萬物,均賴至弱之氣為之。若仰俯體察天地所以能長久之原因,對於弱是道之用的道理就更瞭解了。
二、宇宙人生之變化亦是循環不息,由小時之弱變為青壯之強,而又變為人老之弱。為何要用弱不用強,因強則壯,壯則老,雖有一時之壯,但旋即老矣。故在心理層面上,決不可有半點剛強自大之念。
三、上士不爭,下士好爭,修道者應不爭守柔居下,不居功。本上善弱水,利萬物而不尤之心胸,處世待人,諸事自然圓滿。在心理層面上,要以返老還童之法,使意境回復至嬰兒期或胎兒期,自然能體會真氣之至柔,心境光明純潔,自然與天地星辰萬物融為一體。
柒、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一、道乃宇宙陰陽生化孕育萬物之原理原則。宇宙之核心為混元規與宇宙規,生出天地,天之核心為雲門,生出十條迴規線,地之核心為玄門,生出十二條龍脈,天地萬物之生成乃天干、地支陰陽交泰生化。道在天下,無跡無為,至誠至真,無物不隨宜,無時不處順,豈非至柔者乎?至柔者,大道之用也;至堅者,萬物之質也。萬物各異其形,各異其物,無道豈能生長發育,此豈非馳騁天下之至堅乎?
二、接通天地電路,乃道功修練突破階段之重點。初步是溝通人身與天地之電路,使人體電能突破本身電能之極限,最後,也是更重要的是為發射三色外線奠定基礎,使人體電能與天地關竅相通相連。人體之電能、天地之電能乃柔物也,人體之關竅、天地之關竅乃剛物也,至柔之電能若能集中,可馳騁於天地之重要關竅,為修煉之重要里程碑。
三、習拳者,自虛無而起,自虛無而還。練到諸形皆無,萬象皆空,混混沌沌,一氣渾然那來太極,那來掤、履、擠、按,那來手、眼、身、法、步?
拳論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即空而不空,空中有物也。
虛者,廣大無邊也,雖無實質的存在,卻能包容與生化一切,只有虛無從捉摸、無從克服。
實體的東西再強再大,都有力量和方法去克服它、抵制它。
捌、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一、人常不思於根本上節欲養神,迴光返照,以行養生之道,徒靠飲食藥物以思補益,常愈補愈傷,招致不祥之後果。人常不思息念以安神,靜養以全真,仍勉強苦撑以掩飾其衰弱,而對外表現其強勢,此種方式皆不能常久,以上兩種下策可以﹁捨本逐末、臨渴掘井﹂形容之。
二、修道者若無法去除七情六欲、功名富貴,關竅中清氣、浩然正氣不生,枯守關竅,妄行運氣,非但功力無法提升,且對身體亦無助益。
修道者若無法體認自然之妙,用意、用神過重,藉以趨使真氣在體內之運行,如此陰陽真氣不能生化,體內、體外電能不能融合、生化,對身體無所助益,此為用強之害。
三、何謂壯?前段所述為其一;自高自大亦為其一, 恩師指示修道者若因略有所悟,即自高自大,則無法再進步,亦為壯老之例;心有偏見,背離大道之原理原則亦為壯,亦為不道,修煉無望。
四、大道之真常,總是虛靜,總是柔和,故能常存而不改。身中之和氣,自然運化,性裏之真常,自然固存哉!
恩師慈悲教導弟子運用返老還童之方法,自然與身外電能溝通。若再遵照 恩師所教之長生六字訣,煉得心平氣和,一點剛氣也沒有,進入純靜之境,則可得修煉之三昧也!
玖、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一、人長久安康的生存之道,是能柔和與中道。早夭滅亡之因素,則是由於剛強與偏斜。天下萬物及花草樹木的生存之理也相同,皆是以柔順中和為其本,剛硬不知變通者,必自滅其途。所以過剛易折,乃是滅亡之道,柔和能忍,自然持久不衰,這才是生存之道。
大道不柔,不能養天地之氣;天地不柔,不能養五行之氣;五行不柔,不能養四季之氣;四季不柔,萬物無有生存之理。
性情柔順,慈悲正念,穩定詳和,則此人之氣,能與天地之氣相和。相和即是相通,相通即能相應,相應則正氣充實,人之精神自然飽滿,如此在外能養身,在內能煉氣,自然是青春不老。
性情固執,瞋怨不平,粗魯暴躁,則此人之氣,與天地之氣相背逆。相背逆即是不相通也不相應,如此即斷滅正氣之源,人之精神亦漸漸耗竭,在外不能養身,在內不能養氣,自然是早衰滅亡。
二、不與人爭,有利益之處不往,不求名,不求利,不與人爭,就自然與危險之境隔絕,自然居善地也,且心平氣和,修煉靜坐,效果才佳。
三 、 人與萬物皆從出生逐漸成長茁壯,衰老而至死亡,此為一般不變之循環,而修煉者瞭解了宇宙陰陽生化之理,則應由現在所處之生理階段練習返本還源,不但心理層面逐漸回復至嬰兒期,在實際修練上亦應追根求源,合天地之根源點,使人身逐漸老化之程序改變,若能藉水火風而散,再藉水火風而聚,脫離生死之輪迴,此乃反者道之動之重點所在。
四、宇宙人生之變化亦是循環不息,由小時之弱變為青壯之強,而又變為人老之弱。為何要用弱不用強,因強則壯,壯則老,雖有一時之壯,但旋即老矣。故在心理層面上,決不可有半點剛強自大之念。
拾、結語
仙宗弟子何其有幸,此生能蒙 恩師傳佈仙宗大道,自當克服各種障礙勠力修行,尤其最難克服的就是本身,如何開拓心胸、包容萬物、除去剛戾之氣,仿效嬰兒之柔弱,待人謙恭有禮,守柔居下,如此當可漸與宇宙天地及萬物融合為一,在下體會不足,尚請諸位師兄姐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