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研究報告--104年

道功拳之論述與實踐 

2015.11.27
點閱數:1690
道功拳之論述與實踐

馮裕後     ~轉載自 中華崑崙仙宗道功研究會104年會刊~


太極拳是由意念及肢體的架構,進而形成虛無、無極、太極的程序(道家的思惟),週而復始,永不停歇。收式時由太極、無極、虛無。無極的程序,當先了解甚麼是無極。由中心點(先天中正,後天中定)的作用,產生幅射的圈狀稱無極,受規範、制約的形體內含混元氣,外圍堅實的球體。此時演化太極拳,才有內涵及爭力的表現,爭力產生形體的混元氣,勁才得以運作自如。太極拳架中充滿混元氣演練一0八式道功拳,由於混元氣的填補,自己對每一架式會重新認知及詮釋,一招一式如何交媾、運轉,何以要開、要合、要落、要浮,都會很清楚的表現,而不會紊亂的無所適從。若只是招式的比劃,<拳語錄>提及空架即是。
師尊所述《道功拳劍秘錄(二)》第一章「道功拳理概論」第一節「由太極拳之起式說起」開門見山論述練拳所練為何?
我國武術自古今,代代相傳,各種門派名稱,甚為龐雜,不過大致分析起來,卻不出「內家」與「外家」拳兩種,今日盛行的太極拳,即為內家之一種,這是人人所不能否認的。可是此拳傳自今日,已成為空架,亦即說只是外形,而無內練功夫。雖然拳經上略有提及,也不過是簡而又簡的詩句,並沒有具體的內功練法,尤其近代太極拳的書籍,大多皆為引用拳經詩句喧染一番,極盡文詞之美化,使人讀之,大有「到底是誰抄誰的」一種感覺,儘管文字不同,而意思都是抄襲而來。既無獨到之研究,或者是不願將自己的秘訣洩漏,而又為何將這些相同之文章競相出版或登載呢?這真是耐人尋味的一件事!
太極拳既然為內家拳,那麼就要著重於內功的研究.不必斤斤計較在拳架名稱,甚至門派上去爭執,如捨內功不談,只是在拳架名稱上討論,這對學術研究是相違背的。甚至在發揚太極拳術上,也是一大阻礙,因為有些懷技隱士,皆避而遠之,不願合流,這不是一大損失嗎?
現在我們僅就太極拳的起式看來,大都走入形式化,而皆不知內在之意為何?一些拳書皆忽略不提。即以近代楊派架式的開始為例。它是這樣的記載著:「預備式開始,將兩足平行分開,距離與肩相齊,兩手平放左右兩跨旁,掌心向下,手指前伸,勿用呆力,肘部略曲,眼向前平視,舌抵上腭,唇齒相合,以鼻呼吸,虛靈頂勁,沈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沈丹田,週身鬆開,手不用力,緩緩向前往上提起,使與肩平,屈膝蹲身,同時兩手後收至胸前,上身右轉,右手向右側角前伸,左手隨身右轉時,反掌與右手心上下相對,如抱物然」。由以上之記載。可以看出都是外形架式的要求,沒有一句是內功的解釋。兩手平行上提到底是做什麼呢?收回胸前又是做什麼呢? 兩手如抱物然,到底抱什麼呢?這些問題皆隱而未洩隻字,實使人費解。如此傳來傳去,內在精華盡失矣。
因為不管做任何一件事,皆為開頭難,如一開始就隨便馬虎而練,不求深解,那麼以下的式子,就不能達到最高的效能。所以練太極拳,對於起手的演練,必須先求進一步的深切認識與研究,絕不能只靠拳書所記載的那樣簡單。現在我們為了做深入的研究,茲記述如下,以做同門參考之。
在開始練拳之先,必須要先瞭解幾個名詞,這就是「虛無」「無極」「太極」,因為這三個東西,是太極拳之基,不能捨此不談,而只求架式的演練。何謂虛無呢?蓋虛無者,即○也。為縹緲空空,無形,無象。在拳即演練之先要將身心空透,不著一絲意念之謂也。無極者即☉也,為混混沌沌之象,其中含有一點生機,此機即所謂「先天真一」之祖炁,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龍虎二炁發源之始,陰陽由此而化,儒謂浩然,道謂金丹,釋謂牟尼,皆指此也。名雖殊,其理則一。在拳即為站立之預備式。寫至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是絕不能忽略的,就是在此一站時,即由虛無化為無極,要分清楚,這是一般拳書內那不能見到的秘訣。此時要將精神統一,守著無極圈內的一點生機(秘訣已由 師父傳授),俟此機一動,陰陽分,太極成☯,再開始演練下式。假如你先站好預備式後,再平心靜氣,不生忘透,一切空透,鬆透。處此「虛無」的狀態下,那一點生機未現前,即去演練下式,在道理上能說得過去嗎?
以上為「虛無○」「無極☉」「太極☯」之分別,不可隨便一站即開始演練架式,要知道這是內功精神方面的鍛鍊,忽略此點,這才真正所謂「不是太極拳」的說法,並不是架式,名稱不同,就武斷的批評,這是不對的,有成見的,而不是站在研究立場上應有的行為。
練習道功拳者當如何實踐上述內功?可從<拳語錄>體會人體基本肢體運作的條件,更何況要進一步加強練習,尤不可不知:
第一0條:「十三勢之外形要求,固為沉肩、墜肘、鬆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經,筋脈,骨節之元真扭結不散,隨著伸縮鑽翻,貫注於內竅外穴,仍難生效。」
第三四條:「用步時,全身各關節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均應陰陽相配,才是活步。」(此即天罡合地煞及地煞合天罡)
第一00條:「人以骨為體,筋脈為系。骨的凸面為陽,凹面為陰,用陰貫陽為剛,用陽貫陰為柔。陰柔之勁,變化多端,陽剛之勁,無堅不摧。」
第一一0條:「一式之內,要有反正,一處之內,要有陰陽。舒展筋絡時,要注意縮骨,伸展骨骼時,要注意收縮經絡貼骨。」
第一八五條:「上下調合,左右盤旋,皆賴膝之運用。」
太極拳行功要點<百字訣>:
八大金剛轉 兩肘磨肋行 放之彌六合 斂之入中宮 
腰轉足似鑽 背勢化順行 防人力向點 剛柔配緊鬆 
步法要穿插 虛實要分明 發人先防己 凝神注意聽 
眼須向內視 練炁方有成 一切勿拘泥 似緊又似鬆 
手眼身法步 溶於五行中 變化成一體 此乃太極功
肢體運作是以骨節對正,骨節再由筋交叉運作旋轉(八大金剛轉),使天罡地煞通過的電能不至於中斷。日常生活或習慣,乃至運動健身、肌力強化訓練等等,往往不自覺而造成肢體天罡地煞不平衡,尤以重力工作者或過度強化肌力者最為嚴重。用力不當的結果,使骨節偏移(肌肉及筋的影響),致使電能無法正常循環,初始只是覺得某些部位痠痛,便以簡單護理、噴劑、貼布加以治療,或是找民俗推拿以減輕症狀。熟不知是人體長年累月受傷發炎,造成淋巴阻塞(可自我測試,發炎部位是否有硬結),因阻塞而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而形成血瘀,經絡受血瘀擠壓及覆蓋而血行不良,形成經絡循環的障礙,人體本有的功能遞漸衰減,導致後來的關節受損及疾病叢生。大家會常聽到運動的愛好者,提到空閑時間,要去整脊復健,或找醫生用內視鏡開刀等言論,依常理就覺得很不合邏輯。
為了實踐<拳語錄>所載肢體運作方法,將近五十位的師兄姐參與在雙蓮國小,每星期維持四天,每次二小時的關節歸位練習(很多初練習者都以為是拉筋運動)。編排課程如下:
1. 頸部伸展。
2. 手上臂伸展。
3. 手上臂側、肋伸展。
4. 肩膀旋轉。
5. 手腕、指伸展。
(1) 手指向勞宮穴壓。
(2) 手指後壓
(3) 壓合谷穴,指蹼。
(4) 壓手指蓋兩邊穴道。
(5) 手摳手指兩邊及指背。
(6) 彎手指反壓。
(7) 壓手腕兩側,陽溪穴、神門穴,轉手掌。
(8) 壓肘旋轉。
(9) 壓上臂旋轉。
(10) 壓內外關穴。
6. 肩膀後側雙手上提,下腰。
7. 背後雙手上下交叉伸展。
8. 雙手相握,由內轉向外。
9. 手背旋轉,彎腰手臂上抬,腰身直。
10. 下腰扳足。
11. 踮腳雙手朝後上提。
12. 身體左右下腰伸展。
13. 向前踏,腳踏車。
14. 腳尖旋轉。
15. 大腿旋轉,髖關節。
16. 開胯,伸直,側開,向後。
17. 大便功。
18. 側抬腿。
19. 伏地挺身。
20. 交叉步。
21. 三元步法,前進、後退。
22. 收功,混元氣。
透過一段時間天罡地煞密合的練習,漸漸的原先無法到位的部位也能相合,自然電能暢通運行,師兄師姐進而意外的發現逐步恢復原有的健美身材,甩掉贅肉五至二十公斤不等,這是當初規劃此一課程意想不到的成果。探究其原因,大約是身體骨節偏斜時,人體需求補充更多能量來平衡身體,究其理是身體不斷自耗而產生的現象,一旦將身體骨節歸位,自我肢體電能加強,減少中斷耗損,循環恢復正常運作使然,這也是運動練拳基礎之奠定。透過此一方法練習者,再演練一0八式道功拳,師兄姐都能清楚表達及詮釋自體的肢體架構,正如<拳語錄>第九三條提及:研究拳理比練架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