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研究報告--103年

珍貴道功拳 

2014.11.30
點閱數:4692
珍貴道功拳           
馮裕後                   轉載自 中華崑崙仙宗道功研究會103年會刊

道功修鍊虛無、無極、太極,用於拳術的基本觀念及哲理思惟,修練者進而認識陰陽、天罡地煞、體系肢體的運作方式,長時間的鍛練,天罡地煞結合越是緊密,此時身體運作肢體更是靈活(統稱鬆柔),電能接通後,透過十二長生(自律神經)運作,結合百字訣「八大金剛轉 兩肘磨肋行 放之彌六合 斂之入中宮 腰轉足似鑽 背勢化順行 防人力向點 剛柔配緊鬆 步法要穿插 虛實要分明 發人先防己 凝神注意聽 眼須向內視 練炁方有成 一切勿拘泥 似緊又似鬆 手眼身法步 溶於五行中」。(交感神經的運作)玄關的電能透過身體天罡地煞而運作。
太極拳澎湃發展,在公園、居住的社區、學校,甚至國外,尤其中國大陸的發展更盛,二十四式、四十二太極拳、簡易十三勢等,以及發表的相關文章、影音資訊更是不勝枚舉。而受過道家教育的仙宗弟子,對理論通達、薰陶、諳覺與創立太極拳的道家仙祖留下的瑰寶,以背道而馳的練習方式,毫無道家的基本思惟,在長久的練習中,身體的骨節(天罡地煞)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及傷害,輕者天罡地煞不相合(位移)而經常酸痛;情節重者,天罡地煞經常性的完全中斷,而造成較嚴重的傷害,甚至需要長期醫療復健,却誤以為運動一定會有醫療復健。試想有什麼理由認為養生的運動,其成果必定是一面運動,而另一方面又需要就醫,如何才能說明這種邏輯?這一般稱為運動傷害,仙宗弟子可以明白主因是貫通人體的電能無法順暢通行。
道功拳的架式,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間往來,統稱一百零八拳式,運行周天,天罡地煞 結合旋轉 旋轉接合 靈台玄關的電能而貫穿身體的三百六十五個骨節,使電能更加順暢,經常練習,能量發放就會受到制約而漸形成氣場(混元氣),這同時會感受到人體的中線(無極)。此時可邀練習的同好,施與力量,壓迫混元圈,剛開始會覺得非常薄弱,無法抵擋,經由不同的練習,體悟前述天罡地煞電能的接通,電能會源源不斷的進入混元圈中(天罡地煞建構的肢體,形成四方與三角),抵禦就愈益強韌,混元勁的爭力由此慢慢的培養出來,演練道功拳才有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之功行。若以一般所謂的氣功,雖有形而無混元內勁,不會有此成果,因而只能發氣而無法發勁。
《道功拳劍秘錄》之第122至127頁中有詳細的說明,特摘錄如下:
第二章 練道功拳須知
  第一節 道功拳之嚴格要求
道功拳的練法,是與一般性的太極拳不同,雖然在名稱上多有相同之處,可是在盤練架式上又有很大的分別,其中最重要者,還是配合內部的竅穴而與天地相合,再進而與架式合一,也就是說架式要配合內部而動作。故每一架式的盤練,必須合乎嚴格的規矩而學,不能隨隨便便擺架,因為隨便擺架,內部與外部的動作即不能配合,這是初學此拳者應深求研究的重點。茲簡述如下:
(一)熊肩龍身 此種身法為道功拳之嚴格要求,在一百零八式中,幾乎不能離開它。蓋這種身法是有聚勁發勁之效能,沒有它,內部的功法亦容易脫節,而不能配合一致。其姿勢中即為──沉肩墜肘(稱為熊肩)、鬆腰、坐胯、曲膝、(稱為龍身)。──在此式中,是配合內部提陰蹻收胎元,方能將三才之炁合於真炁穴。在架式上,是始終保持高度的彈性與警覺性,大有蠎蛇盤陣之勢;並有儲勁之能,而使勁炁源源供給,不致中斷無力之弊。同時種身法之重心要與腳腿配合,落於後腿上,才能發出威力。故最忌用前弓箭步法,這也與普通一般太極拳所不同之點,希習者多做深研,即可功、法合一矣。
(二)配合旋扭 旋扭是在拳式中不可缺少的動作,因為一個架式必須與內部功法配合,不然勁炁實難收內外合一之效,故此旋扭動作,是負有整個功法的重大任務。諸如腕、肘、肩、腰、胯、膝、足、要想勁炁貫通相配,幾乎無時不是在關節扭轉上。就是太極拳經上所謂「由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的勁力貫串一氣的說法,也不能捨此理而生效。發掌發拳不垂肘扭腕,震力難於發出,不能只靠鬆而使勁氣貫通。如將身體,形成「熊肩龍身」之勢,此時必借旋扭之勁,使八大金剛之關節,皆處於旋扭之態勢;兩腕相扭,兩手勁炁即合,兩肘互相垂扣,與膝相對,其勁炁即與兩膝相合;兩肩沉扣,其勁炁即與兩胯相合;兩胯坐扭,其勁炁即與腰部及脊骨之真炁穴合住;在動作形成上述之狀態,用後腳前蹬之勁,才能由腳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如果捨此不談,即想一氣貫穿,實為夢話。一般拳經皆大談一氣貫穿之論,而在架勢上又與動作不能配合,只以放鬆為秘訣而練,結果練成空架與死架。在一般的架式上幾乎每個步法皆為「前弓箭步」,此種步法之缺點即為出步落實,也就促成死步之勢,此其一;又前實後虛蹬力不夠,一氣貫穿之說法,互相矛盾,此其二;腰直無聚炁凝勁之法,此其三;出掌不扭腕,無震勁與摧力,此其四;肘不扣而離肋太遠,即有勁亦難發出全部勁能,此其五;功架與拳理相互脫節,此其六也。故習拳必先求深研拳理與功架配合,不然架是架,理是理,互相矛盾,要想練出功夫,可說難矣。
(三)步法穿插 此拳為配合道功而練,故在步法上,以不採「前弓箭步」之落地為實的步法,而走於死角,使身體動作化笨,而不靈活。原因此種步法是在動中而形成,故此步的連續即為走路如要快時即成跑步,假如用來發人而用此種步法,在發力上很有問題。拳書有謂「動如貓行」「靜如虎蹲」,蓋虎蹲之勢、即為熊肩龍身之態;而貓行者,是為落步虛點,前進之勢全憑後腿力蹬;跟步如鶴,身穩腳輕,精神貫頂合靈;旋身扭腰,以一腿為軸。發時要借後腳蹬勁,成三七、四六步法,總之不能使前腳落成死角。轉身時,不管是九十度、一百捌拾度、三百六十度,皆為內八字扣腳,或外八字扣腳而轉,最忌飛輪式的轉法,使身浮起,腳下不穩。原因是將身體上浮而轉,腰必直,各關節不能扭扣著,所凝聚之炁即散,故發而無力,習者應反正互體之,良劣即可分清矣。
(四)放鬆要點 在拳術內放鬆實為重要之訣竅,然不能盲目而練,要知無理由,無目的放鬆,往往構成拳術之通病,而放棄了內練功夫;要配合內練,即不能只從「鬆」字去練到炁貫全身之境;這並不是說要用蠻力而練,而是要在柔勁之內去找到「鬆」的技巧,這種技巧有時很難以言語形容盡致,所以我認為這個「鬆」的練法,要先從「勁」與「肌肉」的結合上去研究。「勁」者即「炁」也,炁為無形之質,「肌肉」為有形之體,體可以鬆,而質不能鬆,質凝精神才能專一,精神專一了,才能使勁炁進一步與神經系統合一,如習之久,才能到達「勁炁」「肌肉」與「神經系統」的結合起來,這時鬆內才不感到空的存在,而發覺鬆中有一種質的流動,與充實現象,有了這種現象,是為合靈之關鍵。「勁炁」方能達到感覺靈敏之狀態與顛峰。要知感覺如以有形之體而覺的話,在拳術上是為下乘;要用無形之勁炁去探覺敵人的動向。才為拳術上之上上乘。故道功拳之鬆與普通太極拳之鬆在解釋上、練法上皆有絶不相同的理論存在。這要學者多體悟,多苦練,才能得到證實的結果。
以上數點不過是練拳之要,當然在細節上尚有很多的嚴格要求,以後在盤架章內再分別研究。總之拳術全在理論與配合實練,就是說普通拳理只練普通功夫而已,如練非常之功夫即要配合精深之拳理,才能達到玄境。提起「玄」字往往受到一般人的批評,認為不實際,不科學。這就是說自己不知其理,而又不研究,總以為自己未見過就認為不可能,這未免太自信了。在十年前要有人說去旅行月球,這簡直是荒唐的言詞,可今日人類已經實現了這種言詞,你又做如何的解釋呢?記得我在小時候,有同村的一住孩子,比我稍大一點,是個天生的深度近視眼。有一天,在一個夜晚,許多人聚在一起談月亮、星星的故事,正在大家興高彩烈的說笑時,這個天生有缺憾的孩子,大聲叫起來說:「太陽和月亮是有的,星星只不過說說而已,又有誰見過它呢?」此語一出,卻惹得大家哄堂而笑,他還緊接著補上一句說:「你們笑什麼?我說的是實話嘛!」當時真是使大家笑出眼淚來了。這也難怪,他是天生的深度近視,從沒有看見過星星,而在那時的鄉村中,又不能像現在配副近視眼鏡這樣方便,所以只能看見太陽與月亮,才說出了這又可憐又好笑的話,而成了當時人們的談話資料。這段故事恰好與一般批評者相比美。
許多人往往自己對某種事不懂,或未聽過,未見過,即認為不可能的,尤其是玄奧的宗教理論,更反應出強烈的現實觀點,認為是荒誕無稽,而不合乎原子時代的潮流。試想我們故有的宗教──道──假如沒有理論根據,及實修的證驗能流傳至四五千年而到今日嗎?總之不要凡事都是外國的東西好,對自己失掉信心,養成一個國民性的自卑感,而影響到整個的國民及下一代的子孫,這在復興中國的前途上,是一個巨大的逆流。望國人撫心自問之。「X+Y>Y」這是陳立夫先生的名言,就是說我們自己的優點加上外國的優點,我們一定優於外國的優點,這的確是千古不移的道理。學拳亦應如此,把自己的拳架功法的優點,要研究揉和另外門派功法的優點,才能青出於藍,勝於藍。如果固守門見,或是抱著這山看著那山高的心理,皆不能練出高深的功夫。這就是說看見甲的功法好要學,而學會後,又把自己的丟掉,見乙的學乙,見丙的學丙,結果學一個丟掉一個,沒有把本門功法與甲、乙、丙、功法的優點研究,揉合一起,而創出另一完整的功法,去專一而練,是不能有好的成就,並不是拳架學的名堂多就是好,而是要精、精是在各方面揉合攝取而來的,不是從固執而來,此為習拳者應讓警覺而最重要的反省。希學者戒之!戒之!
多年的練習道功拳,帶給自己非常多的影響,包括生活、事業、養生,都依道家的理(思惟)來運作,能傳達且行之於文的信念及功法,實不及萬一,道功拳不只是拳而己,而是 道 身心靈一體的修鍊,生活中隨心而轉的「意」,有懦弱的、強悍的、爆發力的、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都是拳的一種練法,融洽於天地之間。原來原來 珍貴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