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煉心得報告(101年)

論道園地 

2013.11.14
點閱數:1390
長生十二式與人體及拳理之關係
馮裕後  ~摘錄於道功第二十期

十三勢者,按五行八卦原理,即推手之十三種「總勁」,非另有十三個姿勢。
五行者,即進、退、顧、盼、定,之謂分內外兩解。行於外者,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行於內者,即沾、連、黏、隨、不丟頂。
八卦者,亦分內外兩解。行於外者,即四正、四隅;蘊於內者,即掤、捛(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也。
行於外者為勢,蘊於內者為勁。學者以拳為體,推手為用。經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實為太極拳之精義,學者不可不留意焉。
「行於外」者為形於外的特質,學習者的手眼身法步要合五行八卦,此為攻防的最佳角度,是在四十五度範圍內的四正及四隅位,因此練習時嚴格要求角度的準確。正確的角度所連結的外形之體,運用到推手時會形成「勢」。
「蘊於內」者為流暢於身內的炁,此活潑靈敏的氣力,運用時沾連黏隨不丟頂,四正位用掤捛擠按,四隅位用採挒肘靠。用至純熟時,推手中展現合為「勁」,即無有窒礙的氣力。
師尊在「太極拳語錄」〔語錄22〕提到:太極拳內之掤、履、擠、按、採、挒、肘、靠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陰陽變化而來。「百字訣」對太極拳行功要點也提到「練炁方有成 一切勿拘泥 似緊又似鬆 手眼身法步 溶於五行中 變化成一體 此乃太極功」。
〔語錄3〕所示「十三勢者,一炁之演繹也。」〔語錄9〕「練習十三勢,必須與一炁相結合。」長生十二式及道功拳以練「炁」為基礎,也稱「豎力」。炁是人體運作時,在臟腑間互動而生生不息的電能,如果停滯則疾病叢生,流暢引動則能新陳代謝,提供充分的養分,維繫健康的身體。
長生十二式之各式並無名稱,但以十二種運動姿勢,合乎人體工學的脊椎骨節運動,炁行帶動椎間盤之彈性恢復以及神經末梢微血管的增生,骨髓神經正常傳導無窒礙,增生血管網絡,承載養分,促進新陳代謝交換機制,臟腑器官恢復功能,自然壽命增長,以此而得名「長生」。
長生十二式是脊椎的運動,初學者意念勿用在炁的引導,而要放在覺察身體伸筋拔骨的運作,尤應注意於夾脊、腰椎的確實推動,腰推胸挺而伸展,不是全身懈下的「鬆軟」,或強力扭曲脫開骨節而以為鬆,例如不當的後仰折腰壓迫腰椎是違反人體工學的,靱帶變形而導致骨頭壓迫,很難修護。骨節是天罡地煞的接合,使真氣流暢全身為鬆。練習時可檢視自身是否較靈敏,外三合是否愈準確。如第二式意注外三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手與足合,到位旋轉,虛五之線帶動身體協調,上下十字架相對而身中正,炁流旋全身構成整勁,人體骨節天罡地煞密合而全身肢節連動,不但能滋潤關節,運動時不受到傷害,對自身的線條能準確,帶出強大的力量,發揮整勁的功效,而避過受敵之危急。
因此長生十二式無法以某種固定的模式要求每個人合其外形而鍛鍊,端視人體如何正確推動骨節、伸筋展脊,常常檢視自己的身體所出現的任何訊息,如緊、酸、痛。「脊椎骨節神經與臟腑關係以及神經受壓後果」分述如下:
 「C」代表頸椎,有7節、8條脊髓神經。C2至C7受傷可能導致呼吸問題、四肢麻痺、大小便失禁等。各節與臟腑關係如下。
C1:頭部血管、腦、面、耳、交感神經等。
C2:眼、耳、竇、舌、額等。
C3:顎、外耳、面骨、牙、三叉神經等。
C4:鼻、唇、口、耳、咽管等。
C5:聲帶、頸部腺體、咽等。
C6:頸、肩、扁桃腺等。
C7:玄化規、項骨、甲狀腺、肩、肘滑囊。
「T」代表胸椎有12節、「L」代表腰椎有5節。胸腰椎的受傷影響膀胱功能及其洐生問題,包括尿路感染及腎臟衰竭等。臥床則洐生褥瘡、關節僵硬、肌肉絞痛等。腿部腓神經受損則有行走問題,如腳板無法上抬,足板外翻,腿麻,膝疼痛等。
T1:手肘下部位、食道、氣管。氣喘、咳嗽、呼吸不順、手腕疼痛等。
T2:心臟、冠狀動脈及瓣膜。功能性心疾、胸痛等。
T3:肺、氣管、胸膜。支氣管炎、肺炎、肺充血(胸膜炎)、感冒等。
T4:膽囊、膽管。膽囊疾病、帶狀疱疹、黃疸等。
T5:更年、肝、太陽神經叢、血液。肝疾、發熱、低血壓、貧血、循環不良、關節炎等。
T6:胃。神經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灼熱等。
T7:胰腺、十二指腸。糖尿病、胃炎等。
T8:脾。抵抗力減弱。
T9:腎上腺。過敏症、蕁痲疹等。
T10:腎。腎病、血管硬化、腎炎等。
 T11:夾脊、腎、輸尿管。痤瘡、皮膚病、濕疹等。
T12:小腸、淋巴、輸卵管。風濕症、氣痛、不孕症等。
L1:大腸、腹股。便秘、結腸炎、痢疾、腹瀉、疝氣等。
L2:盲腸、腹部、大腿。
L3:玄化規、生殖器官、子宮、膀胱、膝。
L4:前列腺、腰部肌肉、坐骨神經。坐骨神經痛、腰痛、排尿。
L5:真氣穴、小腿、踝、腳。腿部血循、腿無力、足踝腫痛等。
薦椎:骨盆、臀。薦髂關節、脊椎彎曲等。
尾椎:玄化規、直腸、肛門。痔瘡、瘙癢症、尾骨疼痛等。
(參考「人體脊椎神經分佈病變圖」及榮總網頁作成)
總之由於脊椎之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尾椎等任何骨節皆與臟腑及神經有密切的關係。練功是在吐納的基礎上,伸展脊椎,回復神經線及與臟腑連結,血液循環達到全身末稍,此鬆沉之功,意到炁到,相隨而不渙散,節節貫穿而不用力。
炁與十三勢結合而練,每個動作在爭力中,確實做到虛實轉換,而達真正的鬆。長養炁機,收胎元提陰蹻,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鬆腰落胯,沉肩墜肘,內炁沉丹,於八大金剛而轉動,肩肘腕指,炁節節貫穿,腰轉足似鑽,通體舒泰的運行,能養神定意,返還先天,如入清明寂靜之境,而見養身之功。十三勢契合為圓勁化力,故能發人而不見其形,對手無法臆測下一步發勁的方向,以及掤捛擠按採挒肘靠的那一種力量,如第二十條所示「太極拳利用圓中之勁,旋彈於敵,這旋彈勁為八勢合一,即後天還於先天,故發人而不見其形也。」每個面向結合八法五行,則炁勁自圓,外形轉8字圓勁,內練先天之混圓一炁。
動靜二功實為一體二面,相輔相成。身體的鍛鍊是動中行靜,練功由外至裡的次第,首要強健肌裡、筋脈、骨骼,暢通神經路線,調和氣血,修養身心而延年袪病,才能以後天之養生而返先天之功。持之以恆的鍛鍊能使筋強骨健,炁脈活躍,任督通暢而神清腦明,進而靜功亦霑其效益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