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

道德經 安民章第三 

2013.04.01
點閱數:1567
道德經  安民章第三    張志弘   95.03    (轉載自 中華崑崙仙宗道功研究會95年會刊)

壹、引言

民之爭者,因可欲而爭。
民之盜者,因可欲而盜。
民心亂者,亦因見欲而亂。
是故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
進而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故可無為而無不治。


貳、內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參、內文闡釋

一、 不尚賢,使民不爭。
「賢」:自賢也。  「尚」:尊大自處也。
居上者,以才智內養,不以才智施之於民,不求無爭,而自然無爭。

二、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為上者若有貴愛之心,為下者必起貪得之妄,貪之不得,未有不為盜賊者。難得之貨,即是盜賊之禍根,招盜之媒娉矣,故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三、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一) 世俗之幻境,可欲雖多,若能洞觀無礙,此心空洞,不見於物,惟見於道。既無一物之可見,豈有一物之可欲乎?既無一物之可欲乎,心君自然泰定,幻緣豈能搖動。
(二) 學道之人,果能空其可欲之念,此心不求靜而自靜,心既清靜,心從何處亂乎。
(三) 道之偉大,皆不得明其本之論,凡我修道之人,皆明白大道能生萬物,而不明白萬物損道,就是  祖師有言:「道生萬物,而萬物損道。」此是說明人心不專之故耳。
大道乃是為一,而萬物頭緒過多,最易使人心亂,所以人生雜念,而此念皆是私心而生,若是將人生關打開,世事看得明白,雜念自熄。況吾修道之人得了大道,不知修持,反而自疑而信,而又反得而不用,用而又疑,所以百事無成,終究落空相。
  (選錄於「劉師培中講道集成」第五冊第158頁)

四、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一) 虛心者,譬如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便是虛心之義。
蓋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是故聖人之心,虛靈明妙,蕩蕩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繫。
(二) 「實腹」二字,譬如神清氣足,理備道全,便是實腹之義。
     聖人之腹中,包藏天地,涵義萬物。
(三) 長生之道,須虛其心,實其腹,足矣。心為一身之主,論其本末洞洞空空無一物,自人累于物欲,而虛者始實,必卻其反。欲其原則,虛者尚虛,而在萬物之表矣。腹者精之關竅,究其始生,保合完固,毫無滲漏,自人得形于色。而實者始虛,必固其精,窒其欲,則實者常實。而精在不損之天,二者完全,則老者可童,少者可壽,可以身遊紫府,又可以名書玉冊。寧曰:僅養生已哉。虛心者不可存一切欲望,得心純靜常虛也,而靜能長生,是事累於心,欲望重生,心不得靜,為之實壽去也。    (仙宗要義講記第一卷第42講)
(四) 照華陽真人同祖師面前賜玄督言『長生無他,但虛其心,實其腹是也』。心為一身主,論其本來洞洞空空原是一物,自為人景能斂,而虛者始實,心卻其反斂其原,則虛者常虛,而在萬物之表矣。腹者精之關竅,其始生保合完固,毫無滲漏,自人形于色。而實者始虛,必固其精塞其慾,則實者常實,而精在不損之天,二者完全,則老可反童,少者可壽,可以身列紫府,可以名書玉冊,寧曰僅養生已哉。以上幾點,是說的固精養氣始,實不可虛,真虛者乃是道中之虛,不可以色財氣而化虛者。要虛空看破實,固精煉氣,但是要分清二氣之要,氣穴與炁穴,氣穴者,精化氣之穴,乃是生氣動血之穴,是丹田。炁穴者,乃是肚臍上三寸三,乃是祖氣之穴,乃是道法中所用,而不是引血到用,化氣生血之穴濁也。祖炁行法之穴法也,二穴分清,用之長生即成,大道自通。    (仙宗要義講記第四卷下冊第112講)

五、 弱其志。強其骨。
(一) 弱志者,譬如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便是弱志之義。如赤子之無心,無知無識,神定氣和,作止語默,一言一行,皆不敢有自恃自矜之念。道在於柔,德在於順,能弱其志,道德自歸於我矣!
(二) 強骨者,譬如任道任德,以道德求勝于己,不以道德求勝于人,此便是強骨之義。是故求勝於己者,謂之強骨。求勝于人者,謂之強力。強骨者,有自強不息之妙,有勇猛精進之心,其剛烈之志,如骨角之可比,故曰「強其骨」。
(三)   祖師說:「誠心修道在咫尺,不能用功阻萬里。」自要用功,霎那即成,可明白乎?第二冊傳法授寶,若隨便對人講說,自找煩惱。可知世上萬事皆不長,惟有金仙與天齊,你們的根基太好,得遇師父,雖不是明師,但在世上別無可能者,除非去深山古洞找金仙來傳給你們大道。    (選錄於「劉師培中講道集成」第五冊第43頁)
       自身非是金仙體,但又世上無二人。
       要得赴得崑崙筵,須得日夜苦用心。
(四) 自高自大永無進境,聖賢皆無自大,粗暴皆是自高自空,心平氣和功力自增,全在連繫不斷性神合一。  (仙宗要義講記第三卷第144講)

六、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上文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皆是無為之道也。聖人欲天下之民,返朴還淳,無知無欲,必以無為之道治民,天下自歸於無知無欲之道。民無知而民自樸,民無欲而民自正。聖人既以無為治民,其民雖有所知,而知之者,亦不敢為之也。民既無知無欲,返朴還淳,復其固有,同入無為之化,共樂熙皞之風,所以為無為,而天下無不治,故曰「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四句。


肆、本章綜論

(一) 遣慾神清  天地皆歸
   1.爭、盜、亂,則因可欲而生。若能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則可欲不生。
   2.太上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常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不能者。惟心未澄。慾未遣也。」,又曰:「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妄心慾念之消除至為重要,本章就在說明去慾念之法。仙宗大道之重點就在三才合一,從太上清靜經中所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靜」可知,妄心慾念之去除實乃修煉之根本。試想,弟子們常一昧追求修煉的方法,卻忘了修煉之根本,至為可惜。

(二) 虛心實腹  弱志強骨
   1.恩師指明「長生之道,須虛其心,實其腹,足矣。心為一身之主,論其本來空空洞洞空無一物,自人累于物慾,而虛者始實。」,可知物慾之害,應力除之,否則修道永無成功之日,又曰:「自人得形于色,而實者始虛,必固其精,窒其欲,則實者常實。」,又可看出窒慾之必要也,本章之重要可見一般。
   2.弱其志者,在於一言一行皆不敢有自恃自矜之念,而能體悟道在於柔,德在於順之理。  恩師指示:「自高自大永無進境,……,心平氣和,功力自增」,就是此理。
   3.強骨者,如任道任德,以道德求勝於己,有自強不息、勇猛精進之心。  祖師曰:「誠心修道在咫尺,不能用功阻萬里」,弟子們若能本強骨之心,堅定意志,用功潛修,才有成功之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