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功拳、劍研修班

崑崙仙宗道功拳-拳勢之探討 

2015.11.27
點閱數:3552
崑崙仙宗道功拳-拳勢之探討
利正鑫著  ~轉載自 中華崑崙仙宗道功研究會104年會刊~

前言 崑崙仙宗道功拳每一招式都有其獨特的變化、身法、方位,意念均有所不同。道功拳之習練應先拳架,之後學身法再練內勁,拳架及身法每一個動作,若要紮實、準確及精實,只有不斷地揣摩師相,看先進師兄姐如何演練拳,聽專業師兄姐如何指導,才能達到太極功百字訣之要求境界。如此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仙宗弟子若能動作流暢及到位落實到一定程度,合關竅之內勁自然能逐漸地表達出來了。當你(妳)在每一拳架定式的時候,體驗有內勁的感覺時,你(妳)的道功拳架、身法已經登堂入室了。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一  起勢

預備:併步直立
起勢:
①開步直立(八大金剛轉)
②提腕掤出
③兩手上舉(接天地之炁)
(胎元與真炁穴前後對拉)

[方位:朝南] 直立時,脚下不丁不八。頸直、腰直、腿直、陰陽未分、渾然一體、無極狀態、合谷合、食指引、三指無勞宮虛、身體微前傾前掤、一緊一鬆、兩手自然上舉如熊舉臂,虛實初現氣運身
(熊肩龍身)(虛靈頂勁)
動作要點:無極狀態應注意調形、調息、調心,身心意氣在輕靈中。 
(附件:起勢之追源溯流探討)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二  雙手按   ①雙臂沉肘(合天)
②屈膝下按(合地)
③雙掌微提(合人)





[方位:朝南] 上舉手鬆肩沈肘於印堂處,凝神注意合天人真靈,雙手下按,存神注意地支總點,天地陰陽與本身陰陽合,雙掌微提將陰陽真炁慢慢往胎元內而合。由起勢而雙手按為天、地、人三才內外合練之法,亦是完成通天透地混一體,萬般變化皆由心之開始。
三  太極式
①身微左轉(重心在右)
②抽絲上提
③太極轉合(滾球合抱)
(出左脚、脚跟著地)



[方位:朝東南] 雙掌纏轉,右掌心朝上置於氣海前,右掌成勾手,如抽絲般上提(球作大),右勾手提至頭頂時,變掌向內翻轉,同時左掌環弧提上,雙掌手心相對呈抱球狀。意經由後天胎元轉成先天胎元,內有大郎山、崑崙山及須彌山呈三頂三合意境。
(註:此式詮注較偏於個人悟解)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四  跨步
①沉身左跨
②弓步前按
③扣脚翻掌(目視)
  (斜中寓正)



[方位:東東南向] 以神為統帥為始,心(靜)為令,氣為旗,催動形體,開始動作。
鬆尾閭,沈魄形成千斤墜與虛頂對拉拔長,沈身從夾脊逐節下鬆,開胯,向東東南向跨出,脚跟著地,弓步右斜下按,鬆腕翻掌同時左實脚扣。
五  撩掌
①沉坐右轉
②虛步合手
③弓步掤撩




[方位:朝西] 鬆肩扣肘,自然氣沈丹田,雙手自然立圓交叉,腰轉足似鑽。重心在左、右脚虛步脚跟著地、雙手交叉,左裡右外,手心朝內,體鬆意緊,身沈氣沈利用地面之反彈力及丹田之自然鼓蕩蓄勁,由下而上弓步掤撩擊出。
六  翻掌

①沉身伸掌
②轉身翻掌


[方位:西西南] 意由大椎至尾閭,沈身自然雙手前伸,意往上先往下,上下相隨。
微右蹍扣脚,大趾逆纏、腰轉、身轉、肩轉自然翻掌,手掌心朝下。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七 捛

①順勢左捛
②提膝合抱
 (左手為虎夾)






[方位:朝南] 捛要順引對方之勁兒,使之延長落空,微轉腰將對方之勁從我肘端身側後出去。捛要順勢輕隨,動短意長,右手之勁點在腕肘,左手在手心(背)。捛過身體中線,右手由下抹帶往上,左手勢不變,雙手合抱於身左側。同時右脚提膝,呈獨立抱球式。
獨立時脚心吻地(抓地),湧泉上提收腹提罡,左手呈虎夾狀。
 八 揉
①落脚合掌
②弓步掤擠
③平送腰胯(挒意)
④右旋左採(按意)
⑤坐步轉腰(捛意)
⑥弓步掤擠
⑦平送腰胯(挒意)
⑧右旋左採(按意)

[方位:朝西] 此招式有如推石磨來磨米,呈斜立圈之推轉。在推轉兩膊相繫,兩手意合,沿球環行,四正勁法,意氣行功。弓步掤擠由左下往上朝右,可掤可擠,兩手可合可離,高度在鎖骨以下,平送腰胯有挒之意,過中線由右往左回身採下,坐身意收,左捛轉腰。再左側弓步掤擠…。⑤~⑧揉的圈較小。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九  撒單鞭
①虛步後掤
②扣脚按掌
③弓步勾手(刁手)
④回身削打(提膝)
⑤馬步按掌(再沈身)







[方位:朝南] 撒單鞭的勁是從中間往兩邊分。右虛步右手背向右耳側後掤,再右扣脚先按後勾或擒拿或撥化來力,並橫擊其胸或豎擊其下頷,而左手有如長鞭甩打對方胸膛或頭部之勢。要是對方較近可打肩靠、肘擊、上臂挒;要是對方稍遠,則可前臂掤挒按掌。提膝轉身向左,要鬆腰、換腰,對正方向然後平送腰胯。按掌先朝東向,再碾脚成馬步。此式要無心御氣,積柔必強來分勁推倒。
十  抄手式
①收脚虛點(雙手中指對轉)
②右抄合抱
③翻掌合抱


[方位:朝南] 藉撒單鞭按掌之勢,重心偏左,雙手順旋,左手在頭上前方,右手在身右側,同時右脚往左收至左脚側虛點。上右步右抄撩,雙手合抱右胸前下,上左步同時雙手逆旋上下翻掌合抱於左胸前下。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十一  提手上式
①右鈎上提
②右鈎變掌(左掌後按)





[方位:南南東向] 沈身鬆腰微左轉,視左側重心在右,右手往上鈎提,提左脚跟,左手往左側下後按,此時要虛靈頂勁,尾閭鬆垂,在玉枕尾閭間對拉拔長,脊椎伸展同時右鈎手變掌。此式上下相隨,主宰於腰螺旋上升及下降。


十二 白鶴亮翅(移右脚)
①右移擺手(左手虎夾)
②沈轉左擺
③上旋掤推
④纏頭裹腦






[方位:朝東南] 沈左脚,重心在左,斜退右脚,同時雙手逆旋右側斜下擺手,手心朝後,沈右脚,重心在右,鬆腰轉胯,朝東東北向,同時雙手順旋左側斜下擺手,重心亦由右脚移至左脚。沈左脚往右圓轉,上旋掤推,重心往右脚,同時右纏頭左裹腦。此式表達圓之勁於四隅、做圓、劃圓、走圓、並在圓的運作中,找出對方之背勢而擊之。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十三  摟膝出掌(右出掌)
①提膝合抱
②摟膝穿掌
③落脚翻掌
④弓步出掌(右出掌)
(掌式:八字掌,五指微屈,拇指外展,其餘四指自然靠近,虎口要圓,形如八字)
[方位:朝東] 提膝時,脚掌有一股氣(意)沈到脚底,脚指不用刻意抓地,氣滿了自然就扣住地上了。此式為起勢要鑽,落勢要翻,起要勢橫(磨肋穿鑽),落要勢順之寫照。轉身時,要以目光領先,左手摟按時,要與右肩相吸相合,有引蓄之勢,右腿有蓄勁之意,手掌沈著之意,此式動作要上下相隨。
十四  回手看
①回掌回採
②左掌前掤
③左掌挒按
④左掌上掤

[方位:朝東] 此勢又稱手揮(抱)琵琶。對手拉我右腕,我順勢左挒按右採拿其腕,要順勁回帶,意氣下沈,左脚有騰挪(預動)之意、鬆肩、沈肘、鬆腹、鬆胯、二臂相合有內合之勁。定式時可意想右姆指合劍峯骨嵩字。
十五  摟膝出掌
(右出掌)
①裹腦合抱(提膝)
②摟膝穿掌
③落脚翻掌
④弓步出掌(右出掌)

[方位:朝東] 本式類同招式十三。
摟膝出掌,手足胯膝同時開始,同時到位,沈勁於左脚,拗步發勁右手,便構成圓勁、整勁,亦稱渾元勁,落脚時,尾閭應對正支持重心之脚後跟,才能中勁相聚此為三元步法。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十六  摟膝出掌
(左出掌)
①左擺合抱(上步提膝)
②摟膝穿掌
③落脚翻掌
④弓步出掌(左出掌)

[方位:朝東] 擺脚要擺到45度上,45度是最穩當的支撐角度,本式除了為拗步左出掌外,餘類同招式十三。
左出掌時,右手背亦可貼近命門穴,合五短肋骨。左出掌後,掌如彈簧般自動回收。
十七  摟膝出掌
(右出掌)
①上步提膝
②摟膝穿掌
③落脚翻掌
④弓步出掌(右出掌)
[方位:朝東] 本式不作擺45度提膝,而是朝東向直接上步提膝,動作分解②、③、④均比較前式緊湊。
出掌時手心向上,由骨骼凹面走陽,再螺旋翻掌以八字掌出掌,澈底鬆無僵力,可達至柔之境。
十八  回手看
①右掌回採
②左掌前掤
③左掌挒按
④左掌上掤
[方位:朝東] 此式又稱手揮(抱)琵琶,類同於招式十四。
此式講究順勁從人,要有騰挪之勢,靜中求動,虛脚與胸有相吸相繫之道。
十九  併步合掌
①沈身斜跨
②上步合掌



[方位:東北向] 承前式,沈身鬆肘先微轉右,再以腰引開步斜跨。隨左肩轉左手橫擺於東北隅,重心由後脚漸往左脚移,上右脚於左脚旁,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心相對,併步沉身合掌。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二十 跨步
①虛步後點
②跨步頂肘

 [方位:肘朝西南] 沈身重心在左虛步後點,屈右臂右抱拳,拳心朝下,左掌合於右拳面,向後跨步同時,肘合腰勁向後頂出,重心在右腳,意在對方背後。
二十一 搬攔捶
①沈胯前搬(跨圈)
②左攔右轉(腰圈)
③弓步打捶(肩圈)
(左手護肘)





[方位:東北向] 本式為組合招式。對方右握拳攻來,搬、攔、拳三個動作分步進行,緊密相連在一起,出拳時右肘要有沈著之意,朝對方臍上部位擊出,搬似攤、膀(詠春),以胯圈旋搬攔似伏(詠春),以腰圈及肩圈旋攔,再六神會集,經準星間捶出。(本式捶打部份如在腹擋則同指擋捶)
二十二 如封似閉
①沈身搓手(鑽拳)
②轉身打開
③後坐屈臂
④沈肘翻掌(逆纏)
⑤弓步推掌


[方位:朝東] 本式為組合招式。含有攔、按、推三個動作,若出右拳為對方擒握,拳先往斜下鑽沈,再以左手攔開,緊接沈肘翻掌,手心下按,此時虛腿要有騰挪之意,實腿三元蓄勁,向前搓推,做到手足、肘膝、肩胯外三合要求,意氣從胯、腰、肩氣遍全身,眼平行看。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二十三  抱虎歸山
①雙掌前伸(斜中寓正)
②扣脚採推(實脚內扣)
③轉身抱按(重心移後)
④十字合抱(重心六四)


[方位:朝南] 承前式推掌鬆腰胯,沈肘雙掌自然前伸,沉身成丁字椿,左實脚內扣,十字合抱,眼視東南向,轉身引接來勁,利用腰身右手採抱,左手推按,右手抱虎之勢要飽滿,左手搓推時要-沈著。轉至定位時身形朝南,周身要有收合之意,做到含胸拔背、鬆肩沈肘,十字合抱圓活飽滿。
二十四  雙手推月
①分掌上提(手心朝裡)
②沈肘翻掌(三光落地)
③雙手上推(地返天)



[方位:東南向] 分掌上提呈立掌手心朝後,再逆纏手掌心對耳。沈身沈肘手心逆纏朝外,手約與膻中同高,再往左沈轉,雙手朝東南向上方推出,眼視雙掌食指中間。此式如接三光之炁,通天透地竅合,再提地氣上合泥丸宮。所講是三光落地,地返天之極高意境。
二十五  摟膝斜式掌
(右出掌)
①右轉合抱
②摟膝穿掌
③落脚翻掌
④弓步出掌(右出掌)(斜中寓正)

[方位:東南向] 本式類同招式十三。
右轉合抱時不須擺脚,直接由身體中線作合抱,摟穿動作,落脚時尾閭中正,沈勁於右脚,拗步右出掌,出掌時五短肋骨前合,同時命門後撐,右掌自動往前,往上揚起。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二十六  翻身斜式掌
(左出掌)
①扣脚轉身(實脚內扣)
②摟膝穿掌
③落脚翻掌
④弓步出掌(左出掌)


[方位:東北向] 藉前式出掌高度,右手由上往下順勢左扣脚,脚心涵空兩膝略屈,目視手足,再沈身以腰胯帶身,同時完成摟膝落脚,穿掌翻掌及弓步出掌動作。扣脚角度愈大愈好,沈身蓄勁夠,尾閭不偏,右脚自然自動跨出,順暢地完成出掌動作。

二十七  捛
①上掤下按
②捛坐步抱


[方位:東北向] 承前式,左掌下按,右手自然上掤,重心依然在右不變。捛為中軸轉,要順勢輕隨,捛過中線,右手由下抹帶往上,左手勢不變,雙手合抱,重心在左。

二十八  揉
①弓步掤擠
②平送腰胯
③右旋左採
④坐步轉身
⑤弓步上掤
[方位:東北向] 本式①、②、③、④類同招式八。
如推石磨一樣,揉含四正勁法,藉由揉轉圓勁,爆發擊出上掤勁,右手背朝東北隅斜上方,左手護於右手腕前。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二十九  拳似流星
①右伸握拳
②沈身左轉
③扣脚拐打
(上蓋步扣腳)
④左翻身打
⑤右拳加封
[方位:朝東] 由掌變拳,重心藉上往下沈身、沈肘,向西向左轉,上右脚扣轉一氣呵成。扣脚時肘肩帶動拐打,扣脚後隨即翻身打,藉翻身打連右拳往頭部擊出。打拳移動時,如小孩學走路,抱拳朝上,眼往前視,沈肩墜肘,平衡穩健。
三十 肘底看捶
①內旋外格
②肘底看捶


 [方位:朝東] 左拳由右往中間上引帶,格開對方之左上拳,同時右拳經由左肘底或旁側捶對方的胸部。如果只有攔格後尚未擊出時,左脚跟著地;如擊出時,則為左弓步。
三十一 倒攆猴(左右左右)




①坐步提掌(左)⑤坐步提掌(左)
②退步出掌   ⑥退步出掌
③坐步提掌(右)⑦坐步提掌(右)
④退步出掌   ⑧退步出掌



        [方位:朝東] 本式倒步似退實為進,勁不在前手,必須用後手拉勁,前掌才有效能,出掌時氣沉丹田。
坐步提掌是胯裡抽根、三元步法。雙手鬆沈,中軸自動使雙掌上下交換翻掌,退步時似走〝之〞字步,重心左右轉換要落實。坐步時前脚掌抬起後手鬆腕提至耳側,前脚後退時,後掌向前舒伸推按出,掌心朝外。
後退(撤)時,三關(三規)豎直,身自退同時後手後拉,前手自動伸抓。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三十二  斜飛式
①翻掌收回
②提膝合抱(手)
③弓步挑靠
④左挒右採
(斜中寓正)
(如飛泉掛碧峰)


[方位:目視南向] 斜飛式是靠為先,採挒為後,斜飛上挒攻擊肩胸、腋下,中挒攻擊腰背、下挒胯根。斜飛用肩,肩中還有背,肩出勁並非肩撞人為七寸靠,左右手若鳥之斜展其翅而飛。右手翻掌收回,合抱為擒拿對方,左弓步含有踏勁,通常將對方之右手挑於左肩後先肩背靠,再左挒右採斜直發出。
三十三  提手上式
①沈轉翻掌
②上步合手
③右鈎上提
④右鈎變掌

[方位:朝南] 本式類同招式十一。唯定式時方位不同。承上式,收左胯沈身,身形自動轉向南方,左手置於頭左側上方,右手翻掌手心朝上,上左步雙手合,上提時三關(三規)對拉拔長,同時右鈎手變掌。
三十四  白鶴亮翅
(移左脚)
①右擺左移
②沈身左擺
③上旋掤推
④纏頭裹腦


[方位:朝西南] 本式類同招式十二。唯右掌由身中線往下往右擺時,左脚要往後移出,沈身左擺時,重心在左足方向約在東東南向,同時雙手往右上旋掤推,再而右手似纏頭,左手為裹腦狀。本式內求圓活,外鬆展,身形扭轉右左看,氣膨滿,神安泰。

招式 動作分解 概要詮注

三十五  提膝出掌
(右出掌)
①提膝合抱
②摟膝穿掌
③落脚翻掌
④弓步出掌
(右出掌)
[方位:東南向] 本式類同招式十三。唯定式時方位不同。此式為起鑽落翻,柔中含剛之拳勢。摟膝出掌,為拗步,如進左步出右拳也,摟膝之手作用為保護下盤或虛演招式與另一手進擊相配合。
三十六  海底針
①收掌收脚
(順勢右轉)
②左按右提
③沈身下採
(胯不低於膝)




[方位:朝南] 當你右手被按(抓)時,左手按(推)對方手背,右手順纏向上再往下沈身垂手。收左脚,左脚尖虛點於右脚前半脚距,沈身時尾閭對脚跟,彎腰有度,不過份前傾,不低頭不看垂下之手,眼前平視。沈身下採如是穿掌,必要時上步取敵下陰,下採順對方之勁,向下引帶,下採之手不用力併攏挺直,要舒展張開。
三十七  扇通臂

①起身上提
②二臂翻合
③馬步架按(肘/推)





[方位:目視東,身朝南] 起身時二手上提右手在外,眼視西南向,重心在右脚,右臂往裡左臂往外翻轉,左脚向東踏出,接地後右旋正面(碾脚),二膝下屈沈身,馬步架按,右手臂彎曲收於右額上方,左臂伸開,左掌為立掌,掌心朝南。此式左手撐掌,右手開弓,如扇狀,好像箭矢脫弦出。配合呼吸,開弓圓滿,氣貼背,舉手投足間,周身有虛靈之氣。

道功拳38式至108式之拳架間不同於37式拳架如下:
39.指擋捶(51.60.93); 42.雲手(75.87); 43.高探馬(88.102); 44.蹬脚(右脚);轉身蹬脚(左脚)(45); 46.踢(57.58);  52.翻身打;  53.打虎式(54); 55.雙手按; 56.雙風貫耳; 59.撂手再撂手; 69.順式看(71); 70.捛掌(72); 76.海底撈月; 84.翻身托槍桿; 89.迎面掌(103); 90.翻身飛脚; 96.彎弓射虎; 97.上步七星; 98.下步跨虎; 99.玉女穿梭; 100.十字擺蓮; 101.打虎式; 105.擠;   108.收式。
以上共計24式拳架,類似拳架14式共38式,須由宣講師兄依  師尊拳架之味道及  培公語錄之要求演示出來。
為避免爭議,正鑫雖已完成108式之編寫,經個人考量,暫不發表37式以後拳架之動作分解及詮注,僅在課堂上作示範及說明。以上道功拳之編寫,當然個人在實練上及領悟上必定有所不足之處,還期盼先進師兄姐們能惠賜指正為禱。

利正鑫    
      敬筆

附件:


(起勢之參考附件)
府內派太極拳太極「起勢」簡介     第一式無極勢
    面南而立,兩脚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于兩胯旁;兩目微閉,舌頂上腭,含胸拔背,虛領頂勁。
    第二式太極起勢
    兩眼睜開平視前方,兩手拇指與食指掐接,其餘三指微屈,兩臂自然抬起,沉肩墜肘。
兩手繼續向上提拉至頭頂上部,手指伸直並用力向上掙指;此時兩脚湧泉穴向下,頭頂百會穴向上用力。
沉肩墜肘,兩手掌向前,隨勁由上向下抽接、壓。
兩手壓至兩胯旁,掌仍向下按壓,此時勞宮穴、湧泉穴向下用力,百會穴向上頂。
兩手扎指,然後自然放鬆置于兩胯旁,手指自然下垂。
 
追源溯流探討 府內太極拳是楊露禪宗師於1854年起在清朝之”端王府"所傳。師尊於光緒22年(1896年)13歲於”禮王府”學習太極拳。當年太極拳是皇家文化的產物,貴族的專利,一直到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太極拳才流傳於民間。府內太極拳與現代各家太極拳不太相同,如太極起勢雙手上舉提之架勢,就是明顯之不同。而道功拳之起勢與府內太極拳相同,府內太極拳由於歷史原因流傳面較保守較窄,道功拳亦屬於崑崙仙宗獨有之太極拳。
道功拳以合谷合,食指引,前後合關竅而往前提腕掤出為前後對拉,再上下關竅對拉合,兩手自然提位至頭頂上部。仙宗要求熊肩龍身虛靈頂勁,練拳三竅虛五與十,崑崙頂、魄體、二指、接天接地、通天透地,如此悟明清虛空,金仙在其中。
註:府內派太極拳太極「起勢」簡介來源參考:2013年6月人民體育出版社發行,李正著,府內太極拳述詮。

本文 動作分解圖 詳如附件